1625年三月初三,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一年半时间里,他在沈阳城中心建造了供后金政权议事的“大衙门”——大政殿和十王亭。然而,努尔哈赤居住的汗王宫在哪里,这成了清前史研究中的谜团。
1982年,一位学者偶然发现一张绘制于康熙年间的满文地图《盛京城阙图》,图上标注了盛京的宫殿和各王府、衙署、寺院的方位。重要的是,在城北门附近的一座院落旁边,有一行满文,写着“太祖居住的宫”,即努尔哈赤的住所。专家们按图索骥,到图示所处的北中街一带调查。
2012年,沈阳北中街拆迁改造。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历时4个月的考古发掘,在那片区域终于发现了300多年前的汗王宫遗址:其台基所用青砖是典型的明末青砖规格;使用的黄、绿、蓝琉璃瓦件表明建筑的高规格和使用者的尊贵身份;二进院落的基址位置、形态与《盛京城阙图》所绘相吻合;出土两枚满文“天命通宝”更可佐证遗址的年代。此后,这里被建成汗王宫遗址陈列馆,供市民免费参观。
在汗王宫遗址陈列馆,记者顺着台阶而下,看到汗王宫坐北朝南,建筑基址由宫门与宫墙、前院、高台基址组成,应是一座建于高台之上的二进四合院,四周有围墙。
当年曾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辽宁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赵晓刚告诉记者,努尔哈赤将汗王宫营造于高台之上,是对女真族住宅风俗的坚守。它与同时期的建筑大政殿不在一处,而是构成了“汗王之家”(宫)与“处理政务的衙门”(殿)这种宫殿分离、南北呼应的格局,延续了其自辽阳东京城以来一贯的女真人宫殿建筑特点,也是明末女真人宫殿建造理念的真实再现。
皇太极改造:盛京城从“田字格”变成“九宫格”
从战国时期的候城到明代沈阳中卫城,沈阳城的功能定位一直是军事防御,长期作拱卫辽东政治经济中心(在今辽阳市)的北部军事屏障。正是努尔哈赤的这次迁都,将沈阳城从卫城地位提升为东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初所修的沈阳城还只是一个卫所,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且都修在了城墙正中的位置。皇太极改建沈阳城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堵死原来的城门,再于原来城门两侧各新开一座城门,这样,沈阳城就有8座城门。
从外观看,改造后的城墙增高增厚了,而且内外表面都用砖石砌筑,比以前更结实壮观。城的四面各有两座城门和高大的门楼,各城门外还修有方形的瓮城,便于防守。
新修的8座城门仍沿用辽阳东京城的旧名称,分别为德盛(俗称大南门,下同)、福胜(大北门)、天佑(小南门)、地载(小北门)、抚近(大东门)、怀远(大西门)、内治(小东门)、外攘(小西门)。这些名称都分别用砖石雕刻成满文和汉文的门额,镶嵌在各城门内外和瓮城券洞上方。
重建后,沈阳城内面积虽然没有增加,但规制已截然不同。由于城门扩建,对应两门之间的主要街道从“十”字交叉变成“井”字交叉,城内区域划分也从“田字格”变成“九宫格”。正中区域为皇宫所在地,周围8个区域按照八旗组织以8座城门为中心来分布,每旗各据其一。
改建后的新都城有一项很值得称道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内涝,在城内四面靠近城墙里侧的地面各设计了18个泄水坑,以沙石填平,平时可正常走路行车,雨季时,积水可通过坑道排到城墙外的护城河中,沈阳人称之为“七十二泡”,传说这是一位名叫邓公池的汉族官员设计的。
这次改建,沈阳城由外到内都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具中国传统都城特点的城市,城市面貌和地位首次超过了中心城市辽阳。皇太极对此次改建也十分满意,在1634年传下圣旨,改沈阳城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1636年,将国号“金”改为“清”。
乾隆扩建: 形成三路并列格局
新建盛京城中最著名的建筑是城中心的皇宫。后金天聪年间,皇太极在建设大内宫殿时,已经完全接受了中原传统的宫殿建筑理念,从努尔哈赤时期“宫殿分离”建筑布局转变为“前朝后寝”、中轴排列的布局特点。
在沈阳故宫,记者从故宫大门——大清门进入,正面就是崇政殿。皇太极时期,这里是国家举行日常朝会典礼的地方,称为外朝,崇政殿后的建筑区域即内廷,是皇帝一家子的寝宫。
皇太极寝宫建在由平地垫起近4米的高台上,宫高殿低,凸显满族建筑特色。院内坐北向南的清宁宫是皇帝日常居住地,保留着满族先世“口袋房”特点,屋内有“万字炕”、火地,另有萨满祭祀和“索伦杆”等民俗建筑,处处展示满族古老文化传统。